大学语文
 首页  课程简介  师资队伍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教学云资源  教学录像  课程拓展  参考书目  学生习作  模拟试题  明辨笃行 
文章内容页 教学公告
学生优秀作业:文学与科技之关系的思考
2017-10-06 20:01   审核人:


符和熠 1308160011

文学与科技之关系,乍一听是两门“科技树”(游戏用语)完全不对路的学科,但实际上两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紧紧裹挟着人类文明,千百万年来彼此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到了现当代,文学与科技的关系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笔者主要的关注点聚焦在“新科技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的科技题材关注”两个方面,但两者并不是互相孤立存在的,前者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后者,后者反过来又是前者的主要表现之一。

一、从“新科技环境对文学的影响”的视角看文学与科技之关系:

①科技影响文学的整体格局

陈富强在《在网上舞蹈》一文中(《文艺报》2000年8月15日第二版)把人类文明的发展简化为五个时代“读形时代、读字时代、读文时代、读图时代以及现在走向的读网时代”,实际上,文学的格局正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科技)的不断进步从而不断发展重组的。

在现代科技对文学格局的大影响之下,我们又能从中发现不少具体表现和二次影响。比如说网络的出现挑战了传统出版业,人人都能当作家当编辑(微信自媒体等),这又进一步使得作家的崇高地位被动摇,网络文学似乎要被经济利益逐渐主导,与此同时电影、动画改编的文学作品又大放异彩、发表与享受文学作品的机遇被极大释放……其中错综复杂的相关联系,实在难以用利弊好坏进行评判。

②科技改变文学题材的原有样貌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科技为主体视野的境况下,不能只看到科技对文学运营结构的整体影响,还应关注科技对人以及人生活环境、思想方式的改变,这是科技对文学源流——题材的影响与关联。

对于这部分,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莫过于20世纪现代派艺术,这类作家多用扭曲变态的方式表现人在自己制造的现实中的生存压力和被异化的和生存状态。这是科技文明的进步带给人的生活变化进而使文学题材发生内部变化的典型例证。当然并非所有科技对文学题材的影响都是使其转向消极,这可以从自古希腊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开始的乌托邦文学与二十世纪以来的反乌托邦文学中得到例证——人类一直在进行着的生存反思是怎样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下调整思绪与变换形式的。

二、再从“文学的科技题材关注”的视角看文学与科技之关系:

①文学的科技新题材——科幻小说

除了使文学原有的题材发生变形之外,科幻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也是文学与科技关系的重要表现。对未来的设想恐怕是任何民族文学自诞生起就共有的母题,但最早将科学幻想元素引进小说创作却晚至1818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这还得归功于近代科技的发展,为文学添加了生机勃勃的科幻文学。

2000年6月份全国科普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翟泰丰在会上发表了《迎接科学文艺的新繁荣》的讲话,其中特别强调了科幻小说的重要性。中国科幻小说的春天当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但实际上科幻小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曾说:“科学和艺术好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艺术,一面是科学,两者共同构成价值。”

面对目前人类生存的紧张形势,科幻小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关注着人类文明的命运,它立足科学在为人类的未来进行哲学的思考,科幻小说对人类未来的忧虑和思考是任何其它文学形式不能代替的。(该段大意引自参考文献1)

②文学在科技进步下的表现的“科技忧患”意识

中国文学中的“科技忧患”意识始于“五四”时期,那时的“科技忧患”实际上反映的是“科技落后”“人才外流”和“科技救国”的矛盾。当代文学的“科技忧患”意识,其真正起源是新时期初期以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为代表,包括黄宗英等老一辈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坎坷现实命运,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后两句引自参考文献1)

放眼全人类,特别是科技相对发达,代表人类科技最高水平地区(以欧美为代表)的文学,其“科技忧患”意识多为对科技过于进步,人类无法完全承受未知后果的恐慌。比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科技工业发展对地球资源开采的浩劫,以核武技术为代表的军事科技毁灭地球,可能出现的科学狂人对全人类带来的灾难等等。

上述各式对科技的忧患意识(或是积极的意识),总是作为各种价值观念、典型人物的构成要素等出现在并不局限于科幻文学的众多文学作品之中,深刻改变着现代文学的面貌。


参考论文:

1.当代文学与科技关系综述 [J]乔美丽.2001年7月 中州学刊 2001第4期

2.论文学与科技的联系和渗透 [J]胡亚敏2004.11. 三峡大学学报第26卷第6期

由于本文不是正式论文,所以没有标准地标注引用,而采取后括号形式,所参考的文史知识、理论成果也不仅仅为上述两篇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