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首页  课程简介  师资队伍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教学云资源  教学录像  课程拓展  参考书目  学生习作  模拟试题  明辨笃行 
文章内容页 教学公告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2019-09-05 14:30   审核人:


(An Introduction to College Chinese)

课程代码:05100750   学分:2

总学时数:34   理论时数:34

先修课程:  开课对象:全校通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本课程为非中文专业通识选修课。

2. 总体目标: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全校非文学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汉语语文能力。

素养方面:通过中国思想、中国文学两大部分内容的系统学习,帮助同学较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四为一文”方面的主要特征,吸收中国文化与思想精髓,品味文学名篇,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知识方面:通过优秀选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文学常识。

能力方面:文选部分侧重于阅读分析能力,写作部分侧重于实用写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 导学 (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思考并了解本门课程的价值意义

2.了解本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与要求

[教学内容]

1.讨论选课理由

2.分享课程意义与价值

3.介绍本学期课程考核标准及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思考本门课程的价值

2. 对自己本学期本门课程的学习进行明确的设想与规划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讨论

2. 讲授

第二讲 儒家思想之《大学》(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大学》一书的由来与地位

2.理解大学之道

3.掌握《大学》一篇所提出的三纲八目的内涵

4. 了解古代学制与大学的传统文化常识

[教学内容]

1.介绍四书五经与《大学》一书的由来与地位

2.从儒家思想特征入手,精读分析教材所选文本

3.《大学》一篇所提出的三纲八目的内涵

4. 理解大学之道并思考如何度过我的大学

5.介绍古代学制与大学的等传统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大学》一篇所提出的三纲八目的内涵

2.理解大学之道并思考如何度过我的大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例文分析

2.课堂讨论

3. 课外研读



第三讲 儒家思想之《论语》(为人、为学)(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与基本思想

2.了解“仁”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

3.了解“君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内涵

4.了解儒家传统哲学思想中义利观、贫富观

[教学内容]

1.孔子的生平经历与及思想观点  

2.以“仁”一词为核心进行课文选段精读分析

3.以“君子”一词为核心课文选段精读分析

4. 思考与讨论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5. 《论语》中的“君子”的内涵与人格理想,引导学生理解儒家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讨论“仁”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论语》中的“君子”的内涵与人格理想,引导学生理解儒家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外研读



第四讲 道家思想之《老子》(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老子及道家学派的基本观点

2.了解《老子》一书的艺术风格

3.体会道家学说中“道”的核心内涵

[教学内容]

1.老子生活的时代与其思想的特点

2.《老子》的行文风格与论证方式

3.精读讲解《老子》(为道篇),理解“道”的概念与内涵

4.讨论如何理解老子的“道”,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老子》讨论“道”这一概念的课文的文意

2. 理解道家思想的“道”的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外研读

第五讲 道家思想之《庄子》(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庄子生平,其书《庄子》的特点与成就

2.理解《庄子》的自由哲学、无用哲学。

3、引导学生理解哀骀它“才全而德不形”的体贴自然之道。

[教学内容]

1.讨论并介绍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

2.理解《庄子》一书的表达技巧:巵言、重言、寓言

3.精读讲解课文《庄子.德充符》,理解哀骀它“才全而德不形”的体贴自然之道。

4. 理解庄子对于人与人生的理解,其逍遥、自由、超世脱俗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庄子》对话分析,领会道家的“为人”之道。面对生活中,不同层面的价值观挑战,什么才是理想的“做人”之道?如何调和内在“自我”与外在“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

2.理解庄子对于人与人生的理解,其逍遥、自由、超世脱俗的人生理想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讨论

2. 讲授


第六讲 佛家思想之《坛经》(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慧能生平及《坛经》主要观点

2.结合选篇了解中国禅宗思想的相关特征与内容

[教学内容]

1.介绍佛教哲学思想的源流;

2.了解慧能、《坛经》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3.精读选篇,结合选篇了解中国禅宗的核心思想与相关内容

4.理解禅的生活启示(禅境与诗境、茶道)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坛经》所代表禅宗思想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外研读



第七讲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蔡元培的人生经历与教育思想

2.理解本文所提出的告大学诸君三事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介绍蔡元培的人生经历与教育思想以及本篇演说所发表的时代背景

2.精读选文,讨论文本核心观点与内容

3. 理解蔡元培所提出的告大学诸君三事及其意义

4.理解蔡元培的人格魅力与君子风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精读选文,讨论文本核心观点与内容

2. 理解蔡元培所提出的告大学诸君三事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外研读



第八讲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陈寅恪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

2.理解陈寅恪的人格与风骨

3.理解陈寅恪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教学内容]

1.介绍陈寅恪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

2.精读并讲解课文,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与意义

3. 理解自由之思想的内涵:坚持学术独立于政治之外

4. 理解独立之精神:不趋附权贵,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

5. 理解陈寅恪的人格魅力与风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精读选文,讨论文本核心观点与内容

2. 理解陈寅恪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外研读



第九讲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2 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梁漱溟生平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结合选篇从“四为一文”视角解读选篇文本

[教学内容]

1.介绍梁漱溟生平及其思想观点

2.精读选文,讨论文本核心观点与内容

3. 理解梁漱溟所提出的“三种人生态度”的内容与思想背景

4.推荐相关经典文献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精读选文,讨论文本核心观点与内容

2. 理解梁漱溟所提出的“三种人生态度”的内容与思想背景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外研读

第十讲 《诗经·小雅·蓼莪》 (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诗经》一书及其艺术成就

2.掌握《诗经•小雅•蓼莪》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

3. 理解《诗经•小雅•蓼莪》中蕴涵的孝道思想

[教学内容]

1.介绍《诗经》及其艺术成就

2精读讲解课本选文《蓼莪》

3. 掌握课本选文《蓼莪》的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4.推荐相关经典篇目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精读讲解课本选文《蓼莪》

2. 掌握课本选文《蓼莪》的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外研读


第十一讲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李白诗歌的总体风格。

2.通过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了解李白的思想困惑与解脱之道。

3.理解李白诗中所展示的盛唐气象

[教学内容]

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艺术成就

2介绍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3. 精读讲解课本选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4.理解李白诗中所展示的盛唐气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精读讲解课本选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2. 了解李白的思想困惑与解脱之道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外研读

第十二讲 《世说新语》(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魏晋时代与《世说新语》一书的特点

2.理解 “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的精神内涵与美学特质

3.理解“刘伶不忧心摄生之道而以酒解酒”和王子猷“乘兴而行,尽兴而返”等行为的审美价值。

[教学内容]

1.介绍《世说新语》一书与魏晋时代

2精读所选文本,理解“刘伶不忧心摄生之道而以酒解酒”和王子猷“乘兴而行,尽兴而返”等行为的审美价值

3.阐述“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的精神内涵与美学特质

4.推荐《世说新语》其他篇目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刘伶不忧心摄生之道而以酒解酒”和王子猷“乘兴而行,尽兴而返”等行为的审美价值

2. 阐述“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的精神内涵与美学特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3.课外研读


第十三讲 曹雪芹《红楼梦》(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曹雪芹家世身平与《红楼梦》创作与版本

2.掌握《红楼梦》的整体构思与悲剧意蕴

3.了解掌握探春在《红楼梦》中的主要事件和性格命运,理解探春形象。

[教学内容]

1.曹雪芹家世身平与《红楼梦》创作与版本

2.《红楼梦》的整体构思与“家族的悲剧”“女儿的悲剧”双重悲剧意蕴

3.重点情节赏读之“探春理家”与探春形象

4.探讨探春对生母无情的举动,理解她作为庶出身份的自卑敏感心理;借此了解中国古代大家庭中的封建婚姻制度,从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伦理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春形象的特点

2.探春理家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视频

2.课堂讨论


第十四讲 老舍《断魂枪》(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作家老舍的生平、创作风格、艺术成就

2.了解本文的架构和主题

3.能从本学期核心架构“四为一文”的角度出发,理解沙子龙人物形象,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修身准则。

[教学内容]

1. 作家老舍的生平、创作风格、艺术成就

2.梳理本文的的架构和主题

3.探讨沙子龙等人物形象

4.探讨沙子龙对断魂枪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梳理本文的的架构和主题

2.探讨沙子龙对断魂枪的态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



第十五讲 白先勇《游园惊梦》(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意识流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怀。

[教学内容]

1.作者白先勇及其文学创作

2.小说的结构与时空表现方式

3.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与艺术效果

4. 人物形象的设置及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怀

5. 昆曲唱词的融入带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小说的结构与时空表现方式

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与艺术效果

3.人物形象的设置及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怀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2.课堂讨论与角色扮演

3.课外研读







三、学时分配与比例

序号

教学内容

理论

课时

实验

课时

习题课时(课外)

讨论课时

(课外)

第一讲

导学

2




第二讲

儒家思想之《大学》

2




第三讲

儒家思想之《论语》

4




第四讲

道家思想之《老子》

2




第五讲

道家思想之《庄子》

2




第六讲

佛家思想之《坛经》

2




第七讲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2




第八讲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2




第九讲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

2




第十讲

《诗经•小雅•蓼莪》

2




第十一讲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




第十二讲

刘义庆《世说新语》

2




第十三讲

曹雪芹《红楼梦》

4




第十四讲

老舍《断魂枪》

2




第十五讲

白先勇《游园惊梦》

2




合 计

34





四、大纲说明

(一)作业量和对自学的要求

1、课堂讨论

课外提前研读指定作品,按要求依教学进度参加课堂讨论。

2、撰写读书笔记

研读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一本文学著作,撰写读书笔记一份。

(二)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课堂讨论10%,作业20%。

2、期中考试:考核形式为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考核形式为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40%。

(三)推荐使用教材

张铭远,傅爱兰等.新理念大学语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四)主要参考书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刘义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北岛,舒婷等.朦胧诗经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陈丹青.退步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 大学语文